“杨一鹏、吴振缨之流罪该万死,不假;但中枢调度,庙堂决策,岂能置身事外?!”
“调山陕、湖广精兵围剿四川贼寇,可是内阁亲自票拟的!”
“如今凤阳陷落,皇陵蒙尘,首辅您轻飘飘一句‘地方颟顸’就想将中枢失策之罪推得一干二净?”
“天下可有此理?!”
听了这话,温体仁恨得咬牙切齿。
是,调兵入川是他票拟的不假,但批红呢?
那可是皇帝亲自批的红,他温体仁只不过走个形式而已,如今这帮言官不敢把矛头对准皇帝,反倒是冲自己来了。
简直岂有此理!
就在这朝野鼎沸、人心惶惶之际,一份盖着皇帝玉玺的诏书从皇城里传了出来。
罪己诏!
朱由检素服避殿、撤乐减膳、痛哭太庙之后,终于向天下臣民“坦诚”了自己的过失。
诏书中,崇祯以沉痛无比的语气写道:
“……朕以凉德,嗣守鸿基,不期流寇猖獗,祸乱中原,竟致凤阳失陷,皇陵罹灾。”
“……此皆朕抚驭失道,诚敬未孚,以至上干天咎,下累祖宗。”
“……自今痛加省改……大小臣工,亦宜洗涤肺肠,共图实政…”
罪己诏字字泣血,句句沉痛。
一个痛心疾首、勇于承担责任的明君形象跃然纸上。
京城百姓闻诏,不少人感动落泪,觉得天子圣明,犹有担当。
然而,深宫之内,刚刚演完一场“痛改前非”大戏的朱由检,在无人处,嘴角却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他对着铜镜整理着素服的衣襟,心中竟隐隐泛起一丝自豪:
“像朕这般,敢下罪己诏,直面过失的君主,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朕……终究还是圣明的!”
细数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君主皇帝都曾下过罪己诏,其中还不乏一些明君圣主。
朱由检此举,就是想效仿古人。
他试图通过下发罪己诏这一政治行为,来体现自己作为天子的责任担当,塑造一个勇于认错的圣明君主形象。
可纵观整个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位皇帝中足足有十一位都曾下过罪己诏。
老朱家的罪己诏与众不同,其中大多数都流于泛泛自责,并没有配套实质上的改革措施。
比如朱元璋虽多次下诏,但却没改变其严刑治国的风格;
崇祯“废三饷”的承诺更是沦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