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成一笑:
“我们倒是互相为对方添人了。即使不在同一地,也算得上是互相牵挂?”
钟渊瞥了他一眼,这人说完正事,就有点油嘴滑舌了。
柴玉成赶紧从袖子里掏出几个小木头模型:
“喏,我在山里买的,看看,小巧精致。你没事的时候,可以把玩一番。不用急缺钱的事了,商队这个月派出去了。等两个月天热了,我们再卖冰,还不是银子如流水。伍家如何了?”
钟渊神秘一笑:
“全县的甘蔗都叫你搜罗来了,他们现在高价抢买了不少甘蔗。”
“哈哈,让他们买!亏不死他们!”
就钟渊留在灶头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调料、玩意,够他们琢磨、折腾好久的。
两人说了一番,心下畅快,柴玉成也就推着钟渊去整顿商队的事。他还在商队里意外看见了明清山,明清山朝着他眨眼。
“这一千斤的砂糖,估计卖两个多月就能回来了。可惜这海船太慢,来回都要一个多月了。”
明清山立刻大声道:
“柴郎君放心,我们临高商队,绝对快去快回!把砂糖的名号打出去,这样就算我们不去买,也有人来临高买。”
柴玉成嘻嘻一笑,他拍拍明清山的肩膀,钟渊又和十多个脸上刺字的壮汉说了几句,他们的妻儿都是钟渊付钱治病的,自然也是死心塌地。
柴玉成又给他们提供了几个小点子,例如当街品尝、买一赠一、打出临高砂糖的名号等等,明清山在一旁听得双眼发亮,只觉得自己求了阿父这一回,完全不算亏的。
“清山,我们年底糖厂能不能顺利分红,就看你们商队了。你虽然年纪小些,但有行商的经验,你代表的可是临高明家,等你自己打出了名号,让明家都以你为荣啊。”
明清山激动得连连点头,只觉得见到了真正的伯乐。
他们走出去了,柴玉成才从钟渊那儿得知明清山在商队的来龙去脉,原来商队里差一个领头的,钟渊如何物色也没找到满意的,买来的家奴都是士兵出身,干保镖可以做生意就不行了,而临高里真正有出海行商经验的少之又少。
“明清山在家里闹着非要来商队,他阿父也制止不住,他才来了?”
钟渊点头,柴玉成笑笑,他倒是想起来古代的海南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点,联通的是东南亚、南亚、欧洲啊。这条商路不知发展的如何,现在要是能有一个这样的商队,那可能就是抢占先机。
不过目前他们要干的太多,钱太少,人手也远远不够。
商队置办好砂糖,又额外带了些果干、珍珠、海货等临高的特产,半个月后就从出海口扬帆出发了。
期间陈象还送来消息,说是新路已经修好,柴玉成请了县令写了一篇碑文,果然将陈家、明家和伍家的名号刻在上头,立于路边,李爱仁为这条路命名“黎汉路”,寓意临高的黎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