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们在中国电影的舞台上看到的是什么?
是《英雄》成为了电影的英雄,冯小刚和华艺,陈凯歌和中影,以及其他但凡有能力的导演和公司,都在效仿张艺谋和新画面成功的商业案例,即:
用钱把顶级明星们拉扯到一起,那么,它自然而然便会得到让人满意的回报。不管你拍什么,怎么拍。
所有人都为此疯狂了。
山西的钱,浙江的钱,广东的钱,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有着太多的热钱,需要一个宣泄裂变的途径,在在这个时候,电影就成了资本们最好的一个渠道。
明星+资本=成功,好像1+1=2,那么简单。
在这股兴起的浪潮下,
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电影的大家庭中,那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观众也逐渐习惯了在电影院里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明星,那片面的视听刺激和表面光鲜的包装,仿佛正成为了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唯一理由。
这样的趋势,看似是不可逆转的。
因为它是资源和资本之间的一次合力。
阻挡这股浪潮,几乎跟阻拦金钱本身,没有任何区别。
但如果放任这样的趋势下去,那么,笔者相信在七年后的今天,又或者在十年后的未来,中国电影人们,一定会品尝到亲手种下的苦果。
因为电影被资本浪潮裹挟着冲天而起,看似高高在上,却脱离了地面的根基。等到终有一天这股浪潮退去,必定只有从天而落,粉身碎骨这一个结局。
这一切,仿佛在21世纪初的时候,其实就成为了定局。
哪怕有许许多多像笔者一样的电影人,预见到了这一切的惨烈后果,但都无可奈何。
是啊,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看似就不是人力所能阻止的啊。
然而。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2005年,一部制作成本仅仅几十万的文艺电影,征服柏林,悄无声息的为中国电影人拿到柏林电影节首座影帝奖杯,震惊全国。之后更是在院线中和《无极》分庭抗礼。
时过多年,当像笔者这样的文艺片爱好者,回首这段往事,觉得用任何词语,都无法描绘那一刻的伟大和壮丽。
一部40万(也有说法是20万)成本的电影,和一本制作费上亿的超级商业大片,在院线的排片争夺上你来我往。
这,一下子戳破了资本加明星便能无往不利的美丽泡沫。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
当初那个一出山便攻破柏林的少年,并没有在名利之间迷失自己。
相反,他超乎所有人想象,在随后的几年间,于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披荆斩棘,战绩卓著,从柏林到戛纳,再从戛纳到好莱坞,打破了无数的记录。
也正是他的这些壮举,让现在中国电影人的信心倍增,也让许多中国导演看到了希望,把他们的目光变得更宽广。
戛纳,柏林,威尼斯,甚至金球奖、奥斯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而是一个可以为之追逐的梦想。
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但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愿意为此向国际奖项发起冲击,愿意去世界上发出属于中国电影的声音,那么,这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盛世,也一定会在这样的文艺时代中,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