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把他甩那儿了?”
“咋个?你心疼了所?”
“不是心疼…他那么大个明星,安不安全哦?”
“有啥子不安全的?他戴着口罩墨镜还染了头发,鬼认得出来他。”
“那他咋个回来?你未必真的叫他走路?”
“这么大的人了,有手机有钱,还用操心?”
“哎,我还是觉得……”
“啰里八嗦,那你要不要下去陪他嘛?”
“…………欸,对了,中午我们两个去吃啥子?”
……
……
当陈诺打电话过来的时候,高媛媛正坐在母亲的床边,看着一本电影杂志。
病床上的女人刚刚进入梦乡,而高媛媛翻阅杂志的动作也格外轻柔。这篇发表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看电影》上,名为《2012,文艺时代》的文章,她已经读到了第二段。
高媛媛若有所思,眼神专注,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得异常仔细。
“。“……当我们看到好莱坞今年的院线档期充盈着《复仇者联盟》《007:天幕危机》《超凡蜘蛛侠》《黑衣人3》等超级商业大片时,在中国,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听到的却是这样的消息——
章子怡和贾樟柯,周迅和娄烨,郭富城和管虎,黄渤和王小帅,李冰冰和顾长卫,陈坤和张一一,许许多多一线明星,和一个又一个的文艺片导演传出合作传闻。
除了去年复出后变得深居简出的范冰冰不在其中,其余几乎每个一线巨星们,都一改往日对文艺片不屑一顾的嘴脸,纷纷开始拥抱电影艺术。
不只是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一一等人变得炙手可热,许多二三线文艺片导演,也开始进入了主流的视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换作五年前,你能想象那个去日本出唱片想要做跨界巨星的刘艺霏,会和吴琦合作,去拍一部叫《柳如是》的小成本古装传记电影?
你能想象,以英俊著称的一线小生胡戈,会愿意男扮女装,去在郝杰的新电影里扮演一个滑稽丑陋的二人转演员?
又或者,当管虎为新片选角的消息传出,刘德华、郭富城等四大天王都闻风而动?如果是五年前,笔者怀疑当管虎的剧本递送到这些香港天王的经纪公司里,更大的可能是在档案库中蒙尘。
虽然这些巨星们的跨界,会抢占郝蕾、高媛媛、秦昊等人的位置,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许多年后,后人应该会在中国电影编年史上看到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经历过世纪初的超级大片时代后,中国电影在十年后的2012年,走到了一个90度转向的岔道口。
投资、商业前景、票房、片酬这些固然重要,但当时间来到今年,越来越多的一流影星开始将导演是否具备冲奖能力,尤其是是否能够冲击欧洲三大奖,或者在某个国际电影节上有所斩获,摆在择片时,与片酬和商业价值同等重要的位置。
去年,叶德娴凭借《桃姐》在威尼斯影展上拿下影后,更是一剂强心剂,坚定了他们冲击国际奖项的信心。
至此,文艺片的黄金时代仿佛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还是那句话——
换作五年前,或者准确的说,是七年之前,谁又能想到呢?
那个时候我们在中国电影的舞台上看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