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是只靠一个人。”
此言一出,科长顿时非常欣慰的点了点头。
“我就说嘛,咋可能。”
“那不还有其他人负责提供意见,外加审稿,校正啥的吗。”
“我记得他们应该写上去了,你没看到吗?”
下意识看了看后记剩下的内容。
真别说,往后的人名还不少。
什么审稿,校正各个板块都有不少人负责,还特别感谢了一下没有加入编写团队,但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
科长大概估算了一下,直接参与编修工作的,足足有二十多人。
要是再把那些“致谢”的人算上,那就直奔四十人去了。
这么一看,这部教材还真是“群策群力”的产物,属于是团队奋斗而出的结晶。
除了赵卫红之外,少了谁貌似都没什么影响。
“我看到了。”
“但编写工作,最重要的难道不是编写吗?”
“主编是一个人,这没啥问题”
“编写人员也只有一个?还是赵卫红?一个人负责了十三个章节的编写?”
“目录我看了,你们这本教材一共也才十三个章节吧?”
“你确定你们没搞错?”
不怪科长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
属实是这种情况,着实是有些离谱了。
一个人,完成了整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许多科长非常熟悉,信息化部队建设领域的专家,在这份名单上只能是提提建议,有些甚至干脆就是负责审稿校正,“打下手”的人员!
要知道,如果这部教材能够通过审查。
那么这篇“后记”,将来可是要跟随教材一起,印刷下发至全jun所有院校的!
整这么一份离谱的“编写人员名单”交上去要是和事实不符,第一个吃挂落的肯定就是负责第一批审查的科长,容不得他不上心,必须得刨根问底,弄个清楚!
“这玩意咋可能搞错呢?”
“就是卫红一个人编写的,没问题!”
“你的意思是除了这个赵卫红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