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寒门中举者,亦有奖赏。”
“如此,开明世家或会转变态度。”
幕僚叹服,“相爷深谋远虑,可若有顽固不化的呢?”
对此,李翊没有回话,只是以沉默应对。
那幕僚便不再继续追问了。
初试之日,各地考场外人群涌动。
京畿考场前,一老者颤巍巍送孙儿入场:
“我老李家三代为农,今竟能参与选官。”
“无论中与不中,皆感皇恩浩荡。”
由于科举考试可以不论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只是来凑个热闹,重在参与。
甚至连没读过几篇书的人都来参加考试了。
因为这个新推行的制度,对老百姓来说太过新鲜了。
有路人在旁边笑道:
“那你可撞大运了,你们与当今相爷是本家,说不定给你破格录取了哩。”
“胡说!”
立马有路人出声反驳,“朝廷的诏书都下来了,说好科举是公平公正的,哪有走后门的可能。”
徐州考场外,
有富家子带着书童仆役,携精美食盒参考。
亦有寒门子弟怀揣干粮,独自赴考。
不过科举新政推行之初,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诏书下达州郡,
要求各地设学馆、开乡试,选拔人才赴京会试。
然各地官员阳奉阴违者甚众。
“什么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若让寒门子弟与吾等同朝为官,成何体统!””
徐州刺史府内,几个官员聚饮时愤愤不平。
“刺史已上书朝廷,言徐州去岁逢山贼作乱。”
“内乱方平,不宜骤行新政,请缓三年施行。”
“善!倘各地若皆如此,这科举便名存实亡矣。”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州郡等地同时上演。
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暗中串联,以“地方特殊情况”为由拖延科举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