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滁州,就刚好立在江北的孔道上。
滁州城西郊的清流关,更是北方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
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战略,就是先攻破清流关拿下滁州,再南下从采石矶渡过长江,直扑南京城。
如果不出意外,历史的转折就要在滁州上演。
当年朱元璋定鼎淮西,进攻金陵,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同样是起义军,同样是防守薄弱的金陵城,同样是数十万雄师东征,高迎祥的思路几乎和朱元璋一模一样。
但很可惜,他们遇到的是卢象升。
卢象升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要以广袤的中原大地为主战场,湖北为分战场,川陕为终结地。
他要在江淮平原,一举将义军的主力打垮,然后将其残部逼入湖广,最终在川陕地区和洪承畴会师,合力完成最后一击!
而他选定的决战之地,正是江淮平原。
卢象升之所以选择此地,就是看中了这里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利于官军包抄、追击义军。
对此,他麾下的不少部将也提出了异议。
贼人多为流寇,马多步少,来去如风,极其灵活;
而我官军步多骑少,在平原上如何追得上、堵得住贼兵?
这平原地带,岂不是更利于贼寇四处奔袭?
但卢象升就是要示敌以弱,以身为饵,诱使高迎祥和张献忠的主力前来决战。
他虽然号称七省总理,但麾下真正的可战之兵只有三万余人。
只有先示敌以弱,才能让连胜之后的高、张二贼认为有机可乘,从而发起一场大决战。
贼人虽然号称二十万,但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只要歼灭了其中精锐,剩下的便不足为虑。
“兵者,诡道也。”
卢象升对此役胸有成竹,
“贼虽众,然其各部号令不一,加之久战疲敝,轻敌冒进。”
“我兵虽少,但个个以一当十!”
“三万对二十万,优势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