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官武将都说贼人是流寇,皇上的诏书里头给张献忠、高迎祥等人定性的也是勍寇。
可你卢象升非要说那帮贼人是“昔日参加剿匪的官军”,难道就你一个人聪明?
朝中的御史言官们纷纷发力,指责卢象升心怀不轨。
卢象升提议开放地方团练,就是想效仿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皇上派了监军看着他,他竟然心怀怨望,想要更大的权力,甚至还断绝言路,试图堵上所有人的嘴。
卢象升这封奏疏,几乎是把大明京师里的官员们都骂了个遍。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朝中的大部分官员纷纷统一了阵线,并达成了共识。
是,你卢大人一心为国,咱们都是一帮废物。
既然如此,以后剿匪,就别怪咱们出工不出力了。
万幸的是,此时的朱由检还对卢象升抱有极大的信任。
他力排众议,压下朝中所有声音,全力支持卢象升的方略,并给予了他更大的粮饷调度权。
至此,卢象升才算扫清了后方的掣肘,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当他在凤阳厉兵秣马之际,义军的攻势也并未停歇。
崇祯九年正月,张献忠的主力部队攻克了和州的门户含山,随即挥师包围了和州。
张献忠亲自带头攻城,西营的将士们在隆隆炮火中奋勇争先,越战越勇。
大军急攻一昼夜,于当晚三更时分,用大炮轰塌城墙,成功破城而入。
得手后,张献忠部势如破竹,抵达长江北岸的浦口,距离大明留都南京城已不足百里之遥。
明军将领薛永年、徐元亨率部来援,却被士气正盛的义军就地歼灭。
闯王高迎祥得知张献忠拿下了浦口,迅速调整战略,决定与张献忠会师,合兵直取南京!
很快,高、张两大主力于和州地区顺利会师。
义军连营数百里,旌旗蔽空,甲胄鲜明,拥众二十万,兵锋直指滁州。
滁州是南京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
南京虽然倚靠长江天险,但江防线过长,无法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历来渡江战役,都是胜多败少。
所以,想要稳固江防,就必先守住江北。
江北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进可控制淮水,退可以保住长江。
守江必守淮,这里的淮,并非单只淮河,而是整个江淮之间的战略空间,也就是江北地区。
江北的丘陵地区,就是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滁州,就刚好立在江北的孔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