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梭箱,就安在滑动轨道的左右两端,像个漏斗,引导梭子精准地进入轨道。
到了关键的弹性驱动装置。
许耀琢磨着就地取材,他砍了些韧性好的老竹子,做成三寸长的竹片。
随后用火不断烘烤,使其弯曲成一百八十度,等竹片成型后,再将其固定于织架的立柱上,另一头连接绳索。
工人可以通过拉动拨杆上的绳索,就能把竹片像弓弦一样拉开蓄力,然后借着积蓄的弹性势能,驱动飞梭左右飞驰。
其实只要理解原理,古代的能工巧匠很快就能把实物给做出来。
不到三天,许耀就完成了织机的改造工程。
可等江瀚过来查看时,他一眼便注意到了织机上烤弯的竹片。
“许作头,这竹片恐怕用个几十次就得报废,你就没想过用其他的材料代替?”
许耀挠挠头,有些不解:
“大帅,坏了重新换一个就是,竹子还不好找吗?”
“我多备点就行了。”
可江瀚听了却一个劲儿地摇头:
“不行,这也太影响效率了,要搞就搞好。”
“依我看,得把竹片换成精钢才行。”
“你先带人调试,我去趟冶铁司。”
说罢,江瀚丢下许耀,转身就赶去了冶铁司。
此时的冶铁司也没闲着,江瀚早就给他们交代了任务下去,要求设法改进火器,加强远程火力投射。
自从骑兵部队得到扩充以后,江瀚心里一直有个想法。
他希望能把火器,更加紧密地融入骑兵的作战体系当中。
传统的骑射要求弓马娴熟,实在是太考验骑兵素质了。
有没有什么法子,能让骑兵部队快速成型呢?
江瀚搜遍脑子,想起了瑞典那位古斯塔夫二世的龙骑兵。
虽说在这明末清初的当口,论战争的惨烈程度、装备的精良水准,东方战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十七世纪最强赛区”。
有明一代,无论是火器战法、装备精良程度、队伍军官比例、火炮密度,都远胜于同时期的欧洲。
在古斯塔夫提出军队职业化、炮兵独立、三列轮射法等战术的时候,
朱棣早就已经带着神机营深入漠北,驱虏平寇了。
明代后期,甚至平均每五十人,就有一门队属的佛朗机速射炮。
但明军大规模使用火器的后果,就是十分依赖后勤保障。
万历过后,大明体制逐渐开始崩溃,后勤更是一团糟。
所以等到天启、崇祯年间的时候,战场形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