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和洪明等人负责操练新兵,训练场上每天都是一片喧嚣。
而作为主帅的江瀚,也没闲着。
除了处理日常军务外,他大多时间都在研究如何铸炮。
炮营只有四门重炮,还是数量太少,江瀚这段时间都在拉着工匠,看看能否复刻这几门红夷炮。
但进展很慢,研究了大半个月都没能铸成。
不得不说,在这个阶段,山西的各路义军还算团结,王嘉胤也很有盟主的风范。
他听说江瀚想要铸炮,大手一挥,派人给江瀚送来了三个经验丰富的炮匠。
这三个炮匠来头可不小,早年间曾在西安府三原县,跟着王徵一起造过炮。
王徵这个名字,江瀚可太熟悉了。
那可是与徐光启并称为“南徐北王”的存在。
是真正精通西学、并且致力于将西方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干家。
比起孙元化那种半吊子、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专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能得到王徵亲手调教出来的炮匠,江瀚简直是喜出望外。
他手下的工匠营,虽然能打造一些鸟铳、三眼铳之类的火器,但要说造炮,那还真是两眼一抹黑。
自从进入山西地界,江瀚就一直惦记着铸炮的事情。
陕西那边,地瘠民贫,而且还贫铁,根本没有铸炮的条件。
但山西则完全不同,这里煤炭资源极其丰富,铁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虽然几个最大的官营冶铁中心,如阳城、泽州等地,目前还不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
但他现在驻扎的孝义县附近,紧邻孝河,水运便利,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民营的冶铁作坊和铁里。
本地的田土虽然肥沃,但大多都在郡王、各路官绅手下。
这里的普通百姓,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以煽炉、挖矿、贩铁、卖炭为生。
江瀚仅仅付出了些许粮食和几两银子,就轻而易举地将附近几个冶铁所的炉工、矿工、翻砂工等召集了起来。
足有数百人之多。
场地、人手、煤炭、铁矿石都有了,最关键的技术人才也已到位。
总领铸炮的,三个炮匠中年纪最大的老匠人,叫做庄启荣。
据说此人深得王徵真传,掌握着铸造西式火炮最核心的秘密,也就是火炮的“模数”。
(模数是指火炮各部位尺寸与火炮内径之比,包括壁厚与内径之比和身管长度与内径之比)
他们曾在三原县,带领当地百姓扒佛像,铸造了三门一千五百斤的红夷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