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书网

补书网>在米花工作不需要噶老板! > 170180(第19页)

170180(第19页)

“好了,”邦彦师傅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保持住这个形状,慢慢停下转盘吧。第一次合作,能有这个样子,很不错了。”他顿了顿,看着两人小心翼翼地把沾满泥浆的手从那个算不上漂亮却充满生涩生命力的碗上移开,补充道:“泥土记得每一双手的温度和力道。你们俩共同捏出来的东西,烧出来会是什么样子,连我也猜不到。就像那部老电影里说的……是泥土和火,还有一起捏它的人,共同决定了它的命运。”

听到邦彦师傅意有所指的话,花森千叶后知后觉地想起那部电影,再和荒濑耿三郎对视时,眼里终于泛出波澜,她的脸颊微红,眼神闪烁,嘴角勾起的笑里带着一抹羞涩。

空气里湿润的泥土气息似乎也带上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微醺的味道。

明明两人都保持交往这么久了,但好像现在才翻涌出些许纯爱来。

“邦彦师傅,阴干需要多久?”

没等两人之间的情丝继续酝酿发酵,名取周一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

他倒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同样专注地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后才提出自己的疑问。

头还没抬起来,也不能怪他不看气氛。

“别急呀,”邦彦先生指着架子上排列的陶坯,声音依旧洪亮,但带着一种对待脆弱生命的郑重,“像现在这种湿漉漉的梅雨天,没个两三礼拜别想挪窝!要是赶上秋高气爽的大太阳天,十天半个月也差不多。”

就像邦彦师傅解释的那样,湿润的陶坯必须在避光、通风且远离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极其缓慢地释放内部的水分。这个过程无法加速,完全依赖时间与环境。在干燥的季节,大约十天到两周,碗壁会彻底褪去凉意,颜色变浅,质地变得坚硬而轻盈,敲击时发出细小的、类似石头的清脆声响。若是遇上连绵的阴雨潮湿天气,这等待则可能延长至三周甚至更久。【为了不水字数我把整个过程放到作者有话了】

从那只湿漉漉的泥碗被放上阴干架的那一刻起,到它最终成为一件光洁、坚硬、带着永恒釉色的陶瓷器皿被捧在手中,这中间跨越的,是至少三到四周,甚至一到两个月的时光。这漫长的等待,是泥土蜕变为陶必经的沉默仪式,是时间与火共同书写的秘密。于是,那只由两人共同创作,还带着生涩手印的陶碗,被轻轻放置在工坊角落的木质阴干架上,沉默地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那看来要很久以后才能收到我们漂亮的作品了。”花森千叶注视着被两人放进阴干架上的陶碗,以及陶碗边上那个刻着樱花花瓣的茶碗,深深感觉自己和荒濑耿三郎的动手能力不是一个级别的,她差得远了。

邦彦师傅看着两人的表情,忽然提了一句,“如果你们想看刚出窑的作品的话,我这边正好有一些,是以前认识的朋友委托我给他做的茶杯,这几天刚刚完成,还没有进行包装,如果想看的话可以跟我来。”

“请务必给我这个机会品鉴。”

花森千叶和荒濑耿三郎还没说话,名取周一先心动了。

比起两人,他才是真正对陶艺产生兴趣的那个人,只可惜他的手艺……不说也罢。

依稀记得邦彦师傅看着他完成的第一个作品,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沉重地叹气。

“你能够成为演员,真是太好了啊。”

邦彦师傅很快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三人面前,如他所说,是一只“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茶杯。

“但却是一个好杯子。”邦彦师傅后来加了一句,但三人已经听不进去了。

这只茶杯静立在素色的桐木茶托上,并非夺目,却像一块磁石,牢牢吸住人的目光。

它没有繁复的纹饰,线条简洁到了极致,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

杯身并非完美的正圆,而是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温润的“歪”。这绝非瑕疵,而是邦彦师傅手指在陶轮上无数次微妙引导留下的生命印记。它不张扬,却自有气象。那份历经揉捏、塑形、千度窑火淬炼而最终沉淀下来的静气,是任何机器复制的完美器皿都无法企及的。

“真是一个好杯子。”花森千叶感叹道,她自小在草摩家长大,眼界被开拓了不少,自然见识过不少的好东西。草摩家传承多年,自然也有合作多年的大师傅。但在花森千叶的眼里,哪怕是草摩家合作多年的大师傅,手上的功夫也未必有这位邦彦师傅的深。

手艺人除了日复一日的勤劳苦练,最重要的还是那一份天赋。

“是吧,”听到花森千叶的感叹,这位将工作室开在深山老林的师傅眯起眼睛,得意洋洋地附和了一句。

他略显粗糙的手摩挲着杯子的外壁,注视着杯子的眼神充满了喜爱。

“希望你的主人能够经常用到你啊。”

“天色也不

早了,等我那个老朋友把杯子取走我就送你们回旅馆。”邦彦师傅说完之后,美子太太很快端着茶点过来,招呼众人一起休息。

经历了一整天的工作,花森千叶这会儿才感觉到饿,她礼貌地向美子太太道谢,坐下的时候一点儿不见外,直接靠在了荒濑耿三郎的肩膀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