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作为欧洲三大影展场刊的《银幕》,不仅把《大师》的海报作为次日的封面,还在内文中写道:“这是一部足以让诺陈的大满贯之梦就此止步的佳作,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他的新作,但是一个普利兹克家族的三代业余导演,他能够拍出佳作的可能性,远小于其他可能。是的,我是想说,一部讲述中国移民的美国故事,很难让人提起兴致。除了陈的名字之外,你还能找到你想观赏它的理由吗?”
对于韦恩斯坦影业来说,看上去这一切都很完美。
可就在这一天,大西洋彼岸的LA的早上,总裁办公室附近却陷入了一片低气压。来往的员工都能听到,从那扇厚厚的隔音玻璃后,传出一连串暴怒狂躁的咆哮:
“%#¥!##@!#!#%@!!!”
没人知道他在骂谁,也没人敢问。哈维·韦恩斯坦对着空气中并不存在的某个“目标”,足足咆哮了十多分钟,直到气喘吁吁、声嘶力竭,才终于停了下来,但脸上的愤怒却依旧未消。
坐在他对面的鲍勃·韦恩斯坦一边用手巾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无奈地叹了口气:“哈维……你该吃药了。”
“闭嘴吧,鲍勃!”哈维怒声打断,“我现在没心情跟你开玩笑!”
他猛地一拍桌子,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指着面前的电脑说道:“看看这个!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这么多耀眼的评价,在我们过去的作品里都难得一见!”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是绝对的天才!瓦昆·菲尼克斯,离开影坛几年后复出,结果演技不退反进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更不用说,他的奥斯卡影帝名副其实,还有艾米·亚当斯,劳拉·德恩……每个影评人都对她们在电影里的表现大加赞赏。”
“我刚看了威尼斯影展官方发布的媒体评分统计,在首轮参与评分的25家国际媒体中,有23家给了我们四星以上的高分评价!”
“这么一部十年难遇的佳作,我们把它送到了威尼斯,希望它在那里成为主角,成为焦点!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
说到这里,他一拳砸在桌面上,咬牙切齿道:“可现在呢?除了这些杂志,谁在讨论它?啊?!现在他妈的网上那些人都在讨论什么?告诉我,鲍勃,是什么?”
“是…………”鲍勃·韦恩斯坦往哈维办公桌的电脑上看了一眼。
他当然知道那里显示的是什么。
事实上,在过来之前,他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摔了咖啡杯。
为了这些媒体评价,他们动用了很多老关系、再加上影片本身的质量确实过硬,才堆出了这般密集而漂亮的高分好评。花了这么大的力气,目的当然不会单纯。
一方面,是他们惯用的操盘手法——先通过媒体口碑影响评委风向。
另一方面,则是为市场宣传铺路,用权威媒体的背书,吸引大众视线,为后续的全球版权出售、院线谈判争取最好的价格。
而第三层,也是最棘手的一层——普利兹克家族的某些人,联系上了他们。面对那群真正玩资本游戏的狠角色,他们可是亲口拍着胸脯打了包票。
谁能想到,最后却是被这么一桩儿戏一般的插曲,把所有的注意力硬生生从他们的电影身上剥离。
更过分的是,那些发布《大师》好评的各大媒体账号,也纷纷下场,对那个中国人的话题事件连发好几条推文,三条起步,多的五六条,跟着造热度、蹭流量——
让人咬牙切齿。
哈维生气,当然有理由。可他鲍勃不也一样窝火?
鲍勃咬牙道,“哈维,我敢打赌,他就是故意的。他就想看到你我为此发火、抓狂。他想激怒你,他就想你不冷静。只要你失控了,他就赢了。”
哈维·韦恩斯坦重重喘了两口气,脸色狰狞,声音低沉地问:“你真这么觉得?”
“是的,哈维,我确信他在玩一场心理战。”鲍勃盯着他,“我们现在得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他愿意做出这么一个举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对自己那部电影没有信心。”
哈维不说话,眼里闪过一丝冷光。
“你想想看,这完全不像他的风格。”鲍勃继续道,“这说明他心里没底。他知道这部片子很有可能不是我们的对手,所以才要靠这种方式博关注,引开媒体的注意力,打乱我们针脚。”
说完之后,鲍勃看着自己的兄长终于冷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