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看你是不缺智慧的,如今所缺的只是机会罢了,且等待蛰伏吧。
人这一生的高光不过一二事!
于史册之上的声名,亦只在这一二事之中,在高光之前,只需要积蓄力量,纵然不能得敬重,可使天下敬畏,亦是不二法,若天下敬畏你,只消一事,便能化为敬重。
莫急、莫急。”
谆谆教诲,如清泉流水,沁入心间,李显穆好似回到了年幼之时,眼中再次浸满了泪水。
“父亲,儿子明白了。”
今日见到父亲,对李显穆的影响是极大的,在今日之前,他总是极度的焦虑,今日之后,他便能更从容的应对诸事。
这是整个人思想的改变。
李显穆又想到方才父亲所说的夺嫡之事,“父亲觉得汉王依旧有机会?”
“你觉得汉王没有机会?”
“太子身边有诸多良臣。
其中杨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明明是太子一党,可皇帝竟然以为他中立,每每问其关于太子、汉王之事。
杨荣虽不显,可亦有急智。
类似这等人,在太子身侧甚众,这等智谋之士亦有坚决之心,儿子觉得太子之位可以稳固。”
李显穆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正是因为杨士奇等人对太子至关重要,是以儿子才揭过先前之事,留待日后再做清算。”
历史上朱高炽至少有两次,差点就被朱高煦拉下了马,最危险的时候,太子党几乎全军覆灭,解缙也是死在那次危机中。
若非朱高煦得势后骄狂起来,导致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夺嫡几乎就要成功了。
这一切都说明,汉王拥有相当的智慧和力量,足以制造一个又一个事件。
如今一切重来,他这只蝴蝶振翅,又有李显穆这个大变数搅在永乐朝之中,朱高炽还能安稳吗?
“不要小看汉王。
更不要小看皇帝和太子之间生而就有的矛盾。
他们不是简单的父子,而是互相争夺权力的王,皇帝会时时刻刻怀疑太子。
当今皇帝,本就多疑。
迁都之后他便会北征,太子必然奉命监国,这就是在侵夺皇帝的权力,若朝臣逢迎太子,他便会不满太子夺权,若朝臣疏远太子,他便会不满太子没有能力。
这便是自古太子的两难之事!”
李显穆沉声道:“君王、太子相离,于是便有小人在其间进献谗言,离间天家,古来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