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是丰收年,按说今年五月,不该乞弓流民增加啊。尤其江南这种富庶之地。
朱寅想了一会,忽然神色一变。
他想起了明史之中,关于万历十六年的记载:江南大疫!
万历十六年春夏之交,苏州一代乾旱少雨,江南各地开始出现瘟疫。
这年秋天,常熟大饥。官府在佛寺道观煮粥赈济,导致饥民聚集,染病数万人,瘟疫终于爆发,迅速传播整个江南。
到了万历十七年,因为旱灾加剧,瘟疫更是凶猛。史载「时疫大作,疫遍满,道相望,孤村几无人烟」。
万历十六年到十七年的江南大疫,也是明史上比较有名的灾难了。
若非朱寅心细,忽然发现明显增加的流民,他还没有这麽快就想起今年会发生什麽。
那麽这些突然增加的流民,就是逃避瘟疫的外地百姓了?
古代的流民,很多是为了逃避瘟疫。
可是,中国地域广大,古代又医疗落后,几乎无年不疫,官民本也习以为常。
只要不爆发大疫,地方官都不愿意上报,所谓报喜不报忧,以免影响政绩,
毕竟是不可抗力的天灾,只要不严重,基本上就是能敷衍就敷衍,能瞒报就瞒报。
再说,以古代的医疗卫生手段和生产力水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旦遇到大疫,死多少人最终还是看命。
但是,若是提前重视,提前准备各种措施,灾情当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不至于酿成死者无算的大疫。
朱寅想到这里,不禁眉头紧皱。
唉,我还真是操心的命啊。
不当皇帝真的白瞎了。
在行政命令上,他可以说服田义丶乔壁星丶庄廷谏等人以朝廷的名义,提前准备防范瘟疫的措施。
成功了不但能挽救很多性命,也是大功一件。
可是在医卫手段上,他就没有办法了,只能靠小姨子宁医生。
想必宁医生一定会有办法。
朱寅下令马车暂停,然后倾听街边流民的谈话,果然是苏州一代的吴侬软语应该没错了,就是苏州流民。
苏州向来富裕,很少有逃荒的流民。那麽多半就是逃瘟了。
他倾听了一会儿,大概了解到一些情况了。
如今瘟疫还刚开始,规模很小,官府也不重视。而且,生病的人有虏疮(天花)丶疟疾等多种病症。
朱寅的马车故意在城中兜了一个圈子,这才沿着西安大街,过了玄津桥,进入西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