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起元擦擦汗,胃然叹息:「我又何尝不是?五岁读书,从此两手不沾阳春水,年过弱冠方知稼之难也。小民何其苦也。」
最惭愧的是年已经五旬的商阳,挥泪硬咽道:
「两位贤弟年轻,追悔可及,吾年五旬,却是追悔莫及了。」
「说来真是惭愧啊。吾家也是寒门,不耕无以为食。可是时至今日,竟然第一次下田务农。」
「遥想当年,先父耕田犁地,先母插秧除草,面朝黄土,背朝青天,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为了让吾安心读书,先父先母不让吾劳作,殷殷期盼,音容宛在。」
「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年到天命一无所成。子欲养而亲不待,风木之悲,
真是锥心刺骨啊。」
商阳已经老泪纵横,对着朱寅行礼,「稚虎可为吾师,请受我一拜!」
韩尚等人想起父母,也不禁大有感触,都对稚虎行礼。
朱寅带他们下田务农,真是受益良多。
他们能成为读书种子,都是自小读书全家供应。虽然多是寒门子弟,却也很少亲自种田。
朱寅双目含泪,拱手还礼道:「小弟惭愧!不敢当诸位兄台之礼。小弟以为,天子有亲耕之典,皇后有亲蚕之礼,况我辈乎!」
「小弟亲农虽早,可父母早就亡故,颠沛飘零,都不知双亲音容笑貌矣。」
众人闻言,都是神色然。
溧水之阳的佃农,见到这群读书相公在田中相互行礼,不禁神色肃然。
可是很快,那群读书相公就继续弯腰干活,乾的很认真。
佃农们抬头看看青天,不知为何,似乎天上的自云近了一些,心中安逸了不少。
朱寅除了一大堆稗草,走上田埂,将稗草晒在石头上。
他小农夫般的站在河岸,看着悠悠溧水,对众人说道:
「明日,咱们就在这溧水之阳,射柳为戏,祭祀屈子。」
「无论士子,还是乡农,都可参加。」
几头水牛从田埂上叫着跑过,在溧水边上喝水。
朱寅看着欢快的水牛,看着劳作的佃农,忽然泪目笑了。
溧水之阳的庄园山坡上,桑叶郁郁,笑声满林。
宁采薇也换了一身采桑姑娘的短衣,戴着草帽,挎着竹篮,和一群农家少女一起采桑。
还有不少白发苍苍丶腰背偻的老妇,也一手拄着荆杖,一手采桑。
阳光透过桑叶,照着她们刻满皱纹的沧桑面容。
其中一个老妇转头,看着宁采薇等人,露出缺齿的嘴巴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