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青年压低声音。
“听闻河北崔氏已暗中联络,欲在初试时让族中子弟全数参考,包揽名额。”
“使寒门无人得中,如此科举自然名存实亡。”
年长者眼中精光一闪,连连颔首:
“告知崔公,我洛阳郑家愿共举此事。”
十月,各地初试在即。
李翊坐镇京师,每日皆有快马送来各地情报。
这日黄昏,他正批阅公文,忽有心腹幕僚疾步入内。
“相爷,河北急报。”
幕呈上密信,“地方大姓串联,欲垄断科考名额。”
“且散布谣言,称科举仅为形式,录取仍以门第为准。”
对此,李翊并不意外,只问道:
“寒门士子反应如何?”
“多半疑虑观望,恐白费心力。”
“可知崔氏子弟中,何人学问最佳?”
“当推崔琰之侄崔曜,年方二十,已有才名。”
李翊颔首,笑道:
“传书河北学政,本月十五我将于邺城明伦堂讲学,论科举之要义。”
幕僚诧异道:
“相爷要亲赴河北?此事何须劳动大驾?”
李翊微笑道:
“非如此,不足破坚冰。”
“况河北也算老夫半个故乡,许久不曾回去。”
“也该回去见见‘江东父老’了。”
数日后,邺城明伦堂内,人头攒动。
李翊端坐台上,目光扫过台下:
前排华服锦衣者,皆世家子弟。
后排布衣朴素者,多是寒门士子。
两侧还有几位当地大族族长,面无表情。
李翊虽是河北领袖,但其实很多人是没见过李翊的。
毕竟首相这种国家二把手,不是旁人想见就能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