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以儒生身份被举荐的,还要考你儒家经术。
而以官吏身份被举荐的,则要考你行政文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阳嘉新制”。
阳嘉新制之前,被举孝廉、茂才的都是不用考试,就直接当官的。
完全靠举主对他们的了解程度。
所以阳嘉新制绝对是一种进步,但依然不够规范。
就比如刘备这次遇到的崔和事件,如果不是刘备心血来潮,想要亲自考核一两个官员。
他也不会发现,新举上来的茂才,依然有水掉的可能性。
这就说明,这些被举者依然有办法避开中央考试。
只不过这位崔生比较倒霉,刚好遇到刘备点名。
算他点儿背。
面对这种问题,刘备也知道,只有改变这条横贯汉朝四百年的祖宗之法。
是啊,四百年了。
四百年的时间,已经让世人看清楚它的优劣性。
足以让人们知道该怎样做,能让它变得更好。
只是很多人不敢做而已。
其原因正如李翊所言,牵涉到士族的核心利益。
动,则天下震动。
还是只能徐徐图之。
“去年开设了多少私塾?”刘备问。
“三百七十二所。”
李翊不假思索,“其中北方新增二百一十五所,多用臣改良的‘活字印刷术’印制教材。”
刘备点了点头,道:
“北方是士人核心之地,应该先北后南。”
“该当如此,该当如此……”
他走到窗前,时值仲夏。
洛阳西苑的梧桐叶上还挂着晨露。
刘备忽掷下笔毫,回头对李翊笑道:
“朕欲微服访察民间官塾,卿可愿同往?”
刘备一时心血来潮,想要看看私塾大规模铺设以后,有没有对民间整体人口素质提高。
李翊拱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