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打算毫无疑问招到了手下人的全部反对。
章武太守徐晃谏曰:
“目今冀州初定,人心躁动,不宜大动兵戈。”
“况幽州诸郡尚未平定,怎可使大军远赴辽东,劳民伤财?”
张辽亦谏道:
“冀州拥护袁氏者极多,非一两年所能定也。”
“使君若出冀州,内部必生叛乱。”
“乌桓人近两年虽然强盛,但未必能至冀州来。”
“以某之见,只宜缓图,不可急取。”
李翊乃道:
“两位将军所言,皆非善论。”
“吾在冀州各郡皆屯有重兵,遣心腹之人守御。”
“纵吾离去,有不安分者,也未必敢轻动。”
“而乌桓人,盘踞辽地已久。”
“今联合袁氏,收拢人心,席卷各地,诚为大患。”
“若不早图,北方终不能定。”
李翊的意思也很明确,长痛不如短痛。
反正乌桓人问题迟早要解决,为什么不现在解决?
至于张辽、徐晃提到的一系列问题。
李翊都有着手准备,在冀州留足兵马,遣心腹之人守御,就掀不起大叛乱来。
“况云长领青州牧事,万一冀州有变,青州之兵旦日可至。”
“诸公又何疑焉?”
冀州就算真出了差池,关羽还可以从青州赶来擦屁股。
所以政局稳定事宜,并不在李翊的考虑范围之内。
相反,众人提到的冀州仍然心向袁氏的人,才是李翊真正要慎重处理的。
二袁儿在北方还有一定影响,如今又得了乌桓兵相助。
他们完全可以同时发动武力与舆论的双重攻势,以此来动摇李翊在北方的统治。
基于此,李翊才更要快速解决掉这个隐患。
“若将冀州兵留守,使君更以何处兵马征讨乌桓?”
陈到出声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