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多数时候都是王朴提出建议,李奕和向训只管点头同意就行。
毕竟术业有专攻,处理具体的事情方面,王朴显然经验更丰富,二人也没必要跟他对着干。
一个时辰后,王朴要去处理开封府衙的案牍,率先离开了宣徽院的衙署。
目送着王朴离开,向训轻笑道:“王常侍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既不得罪人,又全了体面。”
他转头看向李奕,眼中闪过一丝玩味,“贤弟可知王常侍为何要把那三人塞给你?”
“哦?”李奕闻言,眉头微挑,“还请向兄解惑。”
他心知向训明面上对王朴很尊重,作为留守很多时候都以对方这个副留守的意见为主,但心底深处肯定是有不爽的,因为王朴的性子很多时候确实不讨人喜欢。
但一来王朴很有能力,二来对方也是皇帝倚重的近臣,向训是个很有分寸的人,虽是武夫却没有跋扈的做派,为人处事颇为圆滑世故,他能容忍王朴的行事风格。
正因如此,李奕不觉得向训提这一嘴是想要背后说王朴的坏话。
向训继续道:“刘节帅深受陛下信重,如今病逝于京兆府,临终前举荐人才,这个面子自然要给。”
“但朝中可没那么多闲职可封,却又不好随意打发了,寒了人心……不过以贤弟的身份,交予你麾下,倒是不比从事于刘节帅要差,甚至还是更好的出路。”
“至于怎么处置安排,那就留给贤弟操心喽!”
啊这……王朴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听了向训的一番打趣,李奕顿时恍然大悟,难怪先前觉得王朴把人塞给自己有些奇怪。
这么一想就能说得通了,怕是先前安排李处耘,王朴之所以问自己的意见,也是如此打算的。
说来也是,自己是皇帝的姻亲,人员的安排有自己参与其中,就算到时候是不堪用的废物,起码可以多一个人分担责任。
虽说皇帝未必会因这等事追责,但多了一份保险不是。
而把赵普三人甩给自己,既不占用朝廷的编制,又很体面的做出了安排,确实是借助了自己外戚的身份便利。
就好比议事非要拉李奕到场一样,这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
反倒是李奕自己把事情想复杂了,先入为主的认为李处耘、赵普等人是历史上的名人,王朴把人和自己扯上关系,或许是有什么深意。
但实际上,现如今的李处耘、赵普几人,根本是无关紧要的小人物,王朴哪有功夫去管他们如何如何?
三个人随口几句话就安排了他们的前程……甭管你是未来的宰相也好,还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也罢。
不过李奕倒是捡了便宜,白送上门三个可用的人才。
“王公也是为公事考虑。”李奕嘴角浮现一丝笑意,“刘节帅临终所托,我自当尽心安排。人才难得,总要给个机会试试斤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