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么一提醒,李奕总算有了些印象,去年他回夏津接舅舅一家,回程的路上得知柴荣多日未上朝,便火急火燎的往回赶。
在途经陈桥门时,被守门的小校拦下盘问,对方还挨了马仁瑀一鞭子。
李奕的记忆力算是极好的,只不过平日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多了,乍一见面确实很难想起来。
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对方的身份地位太低,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反过来说,这小校虽只见过李奕一面,但却能深深记在心中。
为何?因为李奕的身份足够显赫!
当初他还只是内殿直主将时,小校不过是个守城门的,双方的地位天壤之别。
现如今小校依旧微不足道,但李奕的地位更上一层楼,在禁军、乃至整个周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存在,小校对他印象自然愈发深刻,怕是想不记得都不行。
这种事说起来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随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对周围的影响就会越加显著。
“末将叫陆彦通!”小校站起身来,强压激动道。
他没想到李奕竟还能记得自己,现在更是开口问了自己的名字。
要知道,这等大人物绝对是他高攀不起的存在,哪怕只是一句寻常的客套话,那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听到的。
若是放在后世,李奕的身份不说是中央大领导,起码也是相当于部委一级的。
普通老百姓跟县长搭个话、握个手,都能成为平日里长久的谈资……更别说在这等级森严的古代。
“陆彦通……倒是个好名字。”
李奕笑着点头,随即交代道:“近来大梁城内外大兴土木,一旦走水后果不堪设想,夜里巡查时要多注意些。”
“末将遵命!”陆彦通应声道。
眼见李奕不再多说什么,他便识趣地招呼手下军卒,退到路边躬身相送。
马队缓缓从他们面前经过,亲兵举着的旌旗仪仗在火光下忽隐忽现,路旁的军卒们不敢抬头多看,恭恭敬敬的等待着队列过去。
待李奕一行人进入坊门内,陆彦通方才将目光给收回。
一旁的副将凑上来,满带羡慕的语气道:“头儿您藏得倒是够深啊!认识这等大人物也不早说!”
“就是就是!”军卒们七嘴八舌的附和道,“难怪头儿能被调来军巡院,有刚才那位李都使关照着,指不定今后还会如何高升呢!”
“您将来飞黄腾达了,可别忘了提携兄弟们!”
“咱们以后可就靠头儿您混口饭吃了……”
陆彦通顿时笑骂道:“你们他娘的懂个屁!劳资从城门调来府衙,顶多也就算是平调,还不只是一个十将而已?”
谁知副将却摇头道:“话不是这么说,头儿您的军职虽没有升,但守城门的差事哪里比得上府衙快活?而且攀上了这棵大树,稍微露一点荫凉给您,那都是享之不尽的好处!”
陆彦通苦笑一声:“人家怕是连我是谁都记不得……哪里有什么荫凉可以露给我?”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他不由自主的摸着下巴上的胡子,回想起刚才李都使特意问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不是说明自己给对方留下了还算不错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