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书网

补书网>天子宁有种 > 第一百七十六章 街市之制(第3页)

第一百七十六章 街市之制(第3页)

李奕解释道:“对于这次扩建京城之事,下官有些浅显的见解,不知王公可愿指教一二?”

王朴捋须笑道:“老夫愿闻其详。”

李奕将茶盏轻轻搁在案几上,斟酌着开口:“唐末乱世以来,大梁城作为四朝京治,内外的规模已经逐渐局促,不但扩编的禁军将士和家眷难以安置,就连朝廷新增的办事机构,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建造。”

“而朝廷有麻烦,百姓们更是苦恼。东京内外面积有限,百姓们的住房问题很大,小房子挨着小房子,有时候一家失火,就能烧掉一整条街。”

“除此之外,随着中原局势安定,大量人口聚集到京城,却难以找到落脚之地。还有各地赶来做生意的商贩,本就薄利没挣几个钱,反倒要承担高额的铺面租金。”

“下官的兄长在世时就在龙津桥边开了家早饭铺子,对于百姓们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下官倒也算是略知一二……此次陛下诏令扩建大梁城,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必将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好处。”

李奕分析了一番扩建东京城的必要,顺带拍了一记皇帝的马屁,表达了对朝廷政策大方针的支持。

等见到王朴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据下官巡检京城内外的情况来看,百姓们却对扩建一事有颇多微词。”

“其中将民间的坟墓、窑灶和草市都搬到城外,此事涉及到百姓们的切身利益,民间的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朝廷责令强行搬迁,而补偿却又难以落实,更是招致百姓们的不满,可谓是怨声载道……”

王朴闻言,眉头微蹙道:“李都使是觉得老夫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了?”

关于扩建东京城的搬迁安置、统筹规划,全都由王朴一手操办,强行搬迁的指令也是他下的。

李奕先前才刚救下罗彦环,现在又提起百姓们的怨言,王朴难免会认为李奕这话是冲着自己来的。

“王公误会了,下官并非这个意思。”

李奕轻轻摇头道,“百姓们大多见薄识浅,只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难以领会到朝廷长久的大计,有怨言和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扩建大梁城一事干系重大,牵涉到京城内外数十万军民百姓的生活,自然不能因为些许反对之声而有所耽搁。”

“但若是能稍加变通,或可事半功倍……”

王朴面色稍缓,沉吟片刻,追问道:“李都使想来是有什么法子可平息民间的不满?那便尽管说来听听便是,无须这般拐弯抹角的说话。”

李奕当即便直言道:“自先帝以来,我朝便力主休养生息,以仁爱百姓为先,官家不与民争利。然而此次扩建京城,正值陛下亲征江南,国库蓄积钱粮全都供应战事,许诺给百姓们的补偿难以兑现。”

“这明显与我朝国策相悖……但钱粮这东西,没有就是没有,总不能去加重各地的赋税来补开封百姓们的空缺?”

“恕下官斗胆直言,内城乃是大梁城基础,坊市规划已成定局,沿用旧制无须变动。但外面的罗城从晋朝以来加建数次,杂乱无章不成格局,再强分坊市之别已不合时宜,而且方方面面的耗费更是巨万。”

“不如借此扩建罗城的便利,直接推行新的街坊制度,不再以高墙阻隔民间的交通,而是以开放式的纵横街巷替代。”

“并允许百姓在新扩宽的街道旁种树、挖井、沿街开店,以为百姓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经商的好处,来换取工程的顺利进行。”

“到时城内要道的商铺必然兴盛,百姓们的生计也有了着落。而朝廷不仅省了筑造高墙的开支,还能借助百姓们来种树挖井、布置街道,更是一笔巨大的节省。”

说到这,李奕起身,拱手一礼道:“下官的这个提议其实也并非妄言,自唐末乱世以来,地方藩镇割据成风,连年的大战下来,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