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书网

补书网>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232章 吾师朕甚念汝且速归(第2页)

第232章 吾师朕甚念汝且速归(第2页)

历朝历代的君臣无比痴迷于开疆拓土之功,这并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给本民族争取切切实实的生存空间,是延缓内乱的爆发,缓解人地矛盾的伟大实践!

当然,朱由检起初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刚来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跟如今的陕北百万灾民一样,那就是活下来!

为此应当实行战略大收缩,辽东是可以放弃的,甚至陕甘宁也是可以放弃的,当然也包括了陕西行都司所管辖的范围。

但孙承宗和朱燮元告诉他,放弃甘肃并不会使得边防变得更容易,朝廷不是单纯地缺少军队,而是缺少可以养活军队的配套措施,放弃甘肃,那甘肃镇的军户将无处安置。

而敌人也可以长驱直入,进逼中原,甘肃镇既然是九边之一,自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

固原城内,积雪三寸,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的孙承宗头发已经差不多跟这雪一样白了,嘉峪关的守将跟他要兵要粮,说自己麾下只剩下一千多兵士,还有一半是白头兵,摔一下都可以准备后事的那种。

嘉峪关本来是有粮食的,可惜上个月被土寇攻入关内,放火烧了粮库!孙承宗眉头紧锁,他不确定这粮仓是不是真的被土寇给烧掉了,还是嘉峪关守将在玩火龙烧仓的把戏,他打算让甘肃巡抚梅之焕去看看。

孙承宗摊开信纸,下笔如游龙,却只在纸上留下干巴巴、断断续续的线条,隐约组成一个看不太清楚的字形,他有点尴尬。

老头轻轻叹了口气,从宽大的袖子里面取出一个精致的铜炉,这是皇帝特意送给他的暖手宝,此物正式的名字应该叫做袖炉,只是皇帝确实在信中管这个叫暖手宝,倒也…颇有几分趣味。

小巧铜炉里面放的是果核炭,据孙承宗观察,用的应当是杏核,每斤几十文的高级货,比普通木炭贵十倍,孙承宗平时都不舍得用,只是因为这是皇帝御赐,他又不能拿去卖了,所以才奢侈了一回。

他打开铜炉的镂空盖子,将笔尖放到炭火上面烤了一下,直到笔毛变软,才继续书写,这一次下笔果然顺滑了不少,写了半页,想沾墨,却发现砚台冰冷,上面的墨汁也早就冻住了。

他又叹息了一声,将砚台搁到小铜炉上炙烤,可这样一来,他的手指又被冻住了,皱巴巴的皮肤冰凉凉,手指难以屈伸。

老头又想到了嘉峪关的守军,不管是不是火龙烧仓,这粮食还是要给他们调遣的,他们又没有暖手炉可以用,这再饿上几天,可能真的要被冻死了。

就在此时,孙承宗的书童抱着个包裹闯了进来,他颇为兴奋地喊道:“老爷,京城来信!”

孙承宗的思绪被打断,看着这个比以往大了不少的包裹,他的面上苦笑,心中却暖洋洋的,他每次上奏,皇帝批复公文,总要捎上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给他。

书童杵着不走,虽然没说,但却死死盯着包裹一脸好奇,孙承宗倒也没有赶人,他虽然每日都有忙不完的活,但固原的生活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他的书童为数不多的乐趣就是看他拆包裹,如果是好吃的,还能分润一口半口的。

孙承宗打开包裹一看,发现是一件东貂,东貂为女真所产,用的是紫貂皮毛,西貂是蒙古所出,用的是青鼠皮。

孙承宗上手摸了一把,手感丝滑,他喃喃自语道:“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价值百金啊!”

而书童却大失所望,垮逼着个脸,太气了,这一次又没他的份!

包裹的底下还压着一封信,孙承宗撕开信封,却见盈尺见方的宣纸上只写了寥寥几个字:“吾师,朕甚念汝,且速归!”

轻若鸿毛的一张信纸孙承宗差点拿不住,他手指微微颤抖,眼泪趁着他不注意吧嗒一下就滚下来了,砸在貂裘的绒毛之上,凝而不散,宛若珍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