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要组织精通算学、农桑等学科的人才,重新编纂教材。”
“内容要全面,像是经义、算学、农学概要、律法常识等学科,都要涵盖进去。”
“编好教材后,要仔细审核,然后下发至各级官学,并明确告知各地适龄学子。”
“未来的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中,都将加入这些新的内容,让他们早做准备。”
江瀚顿了顿,翻页接着安排道:
“其二,兴办官府学堂,进行示范。”
“这所学堂就设在成都,由官府出资,暂时挂靠在我汉王府名下。”
“前段时间祭奠忠烈祠,不是收了一批孤儿吗?”
“把这批孤儿都送进这所学堂里,本王管他们吃住,让他们安心学习便是。”
“在各地招聘馆师,先给他们开蒙,让他们识字,然后用新教材,分科授课。”
“以三年为一期,学成之后,需通过童生试,才能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之后还有乡试、会试,教学难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凡是入学子弟,如果六年内屡试不第,无法进入更高阶段的,要么转入军中效力;要么就回乡务农,做个平民百姓,安度余生。”
交代完这些,江瀚忽然想起一事,朝着王承弼询问道:
“对了,成都应该有不少西洋传教士吧?”
“我听说他们之中,颇有些精通天文、算数、测绘之辈。”
“你要留意探访查证,如果真有才学,不妨把他们招来编纂教材,担任学堂馆师,教授其擅长的科目。”
末了,江瀚补充道:
“还有,如今各类匠籍已被废除,对于有技术的工匠,也要打开上升通道。”
“你回去后,好好和工部的庄启荣商议商议,你们两个部门共同出面,征集民间的能工巧匠。”
“但凡有一技之长,能利于军工民生的,经过考核后,都可以纳入工部体系,授予官职,成为一名技术官员。”
“注意了,一定要通知清楚,是正儿八经的官员,享受相应品秩俸禄。”
“通告全川上下,如果这些工匠有任何技术改良或者创新发明,当地官府必须立刻呈报于我。”
“一经核实采用,本王重重有赏!”
王承弼默默将这一条条指令牢记于心,随后点头称是。
临走前,王承弼突然想起一事,转身回禀道:
“大王,说起那帮泰西传教士……前些日子,确实有两人找到臣下,请求臣下能帮忙递个话,希望觐见大王。”
“我见这两人虽然金发碧眼,但谈吐之间颇有些独到的见解,便没有立刻回绝。”
“您……要不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