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书网

补书网>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75章 立祠堂汉王奠忠魂书牌位遗孤继血食(第4页)

第275章 立祠堂汉王奠忠魂书牌位遗孤继血食(第4页)

后来借机伏击延安指挥使吴泽,趁势攻破延安,正式举起反旗。

那一仗虽然收获颇丰,解了军粮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同时也倒下了不少像徐云山这样的袍泽兄弟。

他十九岁啊,那么年轻的汉子,就想吃两口饱饭,他有什么错?

对于阵亡将士信息的收集工作,江瀚其实一直在坚持。

这些弟兄跟着他转战四省,颠沛流离,很多人到死也就图个肚子圆,根本谈不上什么抚恤。

有的将士像邵勇一样,家乡遭灾,早已是家破人亡,自己就是最后的独苗,死了也就死了;

有的虽然还有家人,但他们干的可是造反杀头的买卖,再加上队伍流动性极大,江瀚根本不敢、也没办法去联系阵亡将士的家属发放抚恤。

如果当时这样做了,很有可能不是雪中送炭,反倒是害了这帮军属。

陕西兵荒马乱的,这些人家里又突然多了一笔存粮和抚恤银子,很难不引起人注意。

尽管麾下将士们对此并无怨言,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世道,当兵能吃上饱饭已经是天大的恩典,死了至少也是个饱死鬼,总比饿死强。

但江瀚心里始终记着这笔账。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吩咐麾下士卒在打扫战场时,回收阵亡弟兄们的尸体时,一并回收他们的腰牌,并详细记录在案。

等待将来他有能力时,再行补偿和祭祀。

一个将士的牌位要写两遍,第一个牌位是放在忠烈祠祭祀的。

而第二个牌位则另有他用。

等江瀚停笔后,礼官随即走向祠堂外,运足中气,高声唱喝:

“引孤儿入内!”

祠堂外围观的将士们闻言一阵骚动,纷纷伸头张望,没想到还有这个环节。

在众人好奇与期待的目光中,江瀚的亲兵队长冯承宣,领着一队约五十个孩子,从祠堂侧门鱼贯而入。

这些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大的约有十岁出头,小的才三四岁模样。

他们来之前都被仔细洗漱过,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红色袄子。

这群孩子虽然已经换上了新衣裳,但他们面黄肌瘦的底色和那警惕的眼睛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他们紧张地挤在一起,小手紧紧抓着衣角,怯生生地看着满院子盔明甲亮、煞气腾腾的军汉,大气都不敢出。

这些孩子,都是从成都府周边州县找来的,大多是因战乱、灾荒而家破人亡的可怜人。

其中来的几乎都是男孩,女孩极少。

这并非是刻意挑选,而是残酷的现实。

在这个时代,农村几乎都有重男轻女的习俗。

每逢灾荒,女孩总是最先被牺牲掉,或被卖予他人,或直接断粮饿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