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照着从《纪效新书》上学来的方法,开始一丝不苟地,挑选自己麾下的兵卒。
本来,按照兵书上所说,选兵有“四要”、“四不要”。
像什么城市游滑之人不要、在官府里当过差的不要、四十岁以上的不要、皮肤白净的不要;
还有什么胆怯者易逃,胆大者易莽撞乱阵等等
但说白了,这些东西也并非绝对的定式。
比如说,首先优选乡野老实人,要求黑大粗壮,能耐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此为第一。
但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一个核心,老实听话,服从管教。
像什么力大、丰伟、伶俐,武艺之类的,都只是锦上添花。
就如同曹二所说的一样,战场之上,最重要的,永远是纪律。
只有一支进退有据的队伍,才能算得上一支真正的部队。
但很显然,此刻的余承业和李定国,对于这个道理,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他们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严格按照兵书上的规矩,精挑细选。
对此,在不远处悄悄观察地江瀚,看得是直叹气,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看来这两人还是没懂自己的意思。
当然了,他也不好苛责什么,毕竟这是余承业和李定国第一次带兵。
严格按照教条来选,起码也不会错到哪儿去。
经过几天的精挑细选后,余承业和李定国终于选好了麾下的三百民兵,并准备对他们,展开为期三个月的严格训练。
而江瀚也从战兵营里,抽调了四十名老兵,帮着他俩训练。
余承业和李定国欣喜若狂。
他俩觉得有了这些老兵带队,把这帮新兵练出来,基本就是手拿把掐的事儿了。
但两人很快就会意识到,想要把这群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练成一支合格的民兵,远比他们预计的更困难。
他俩给这群新兵定下的章程是白天训练队列、器械;
晚上,则集中起来,读书认字,辨识令旗。
为了方便训练,他俩还在几个村子附近,特意开辟了一处训练场出来。
目的就是想让这帮百姓,能够心无旁骛地好好训练。
然而,训练刚开始了没几天,余承业和李定国,就发现了不对劲。
这帮新兵在训练时,个个都心不在焉,无精打采。
老兵们喊出的口令,他们常常要反应半天。
但到了解散的时候,这帮新兵就跟兔子似的,跑得比谁都快,眨眼就没了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