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书网

补书网>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10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第3页)

第210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第3页)

“税吏逼迫过甚,为了完成任务,动辄殴打动刑。”

“最终。最终李家庄那剩下的三十口老弱,全被逼死,无一人幸免。”

“随后,我等再至杏子川,此地百姓尚有盈余。”

“但同行的税吏,却利用登记上的漏洞,大肆加征火耗,随意摊派;”

“淋尖踢斛更不必多说,硬生生将杏子川农户搜刮一空。”

“眼见没了过冬的存粮,不少农户纷纷投井、跳崖。”

“方圆一百三十里地,仅有王庄、以及地方士绅大户的田亩,未曾征税。”

李立远毫不掩饰地讲述着,当年他在陕北一带征税的所见所闻,听得江瀚是连连摇头。

明朝后期的财政崩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税制,以及不断被侵蚀的税基。

明代的税制很奇怪,田亩的正税极少,真正压在百姓头上的,是那名目繁多、层层加码的徭役和摊派。

而这些徭役摊派,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统一化作了“徭役银”,又称“丁银”。

而大明的士绅阶层,免除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最重的“丁银”。

并且,他们的正税,在朝廷的屡次宽免下,也几乎不再上缴。

这就导致了大明税基,被系统性地侵蚀。

藩王、官僚、士绅,通过土地投献和兼并,享受着免税的特权。

而所有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头上。

从宏观上来讲,明代的税制设计就有大问题。

这是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后遗症。

老朱是布衣上位,把钱粮看得很紧,他本着“藏富于民”的想法,为了避免百姓负担过重,所以把正税定得很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全国一年收上来的赋税,在正常情况下,刚好够国家一年的用度,不多不少。

可问题是,国家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

尤其是大明朝,天灾人祸更是频发。

一旦有事,正税根本就不够用。

穷生奸计,于是,后世的皇帝和官员们,就琢磨出了很多歪门邪道的捞钱办法。

其中最恶劣的一项就是“摊派”。

按理说,摊派历朝历代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大明朝却把“摊派”玩到了极致。

他们创造性地采取了“寅吃卯粮”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今年花的钱先打欠条,年底核算,然后分配到各省府州县的都司卫所,明年加派。

这样一来,今年的亏空,明年就可以补回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