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根据统计,愿意动手的,有一千三百余人。
但问题来了,城中没有这么多贪官污吏可杀,于是赵胜灵机一动,让他们十来个人一组,闭着眼一人来一刀,共同处死一名官吏。
而对于朱行等几个在起义中表现积极的宗室子弟,江瀚也毫不吝啬,把他们编入了军中。
但人数不多,也就四五个而已。
江瀚还是不放心,让太多的朱姓宗室加入队伍,只把几个领头的招进来,做个千金买马骨的姿态就行。
朱行等几名宗室子弟都是识文断字的,放在赵胜手下,帮着处理一些军务文书就行,军事上的事情,就别跟着掺和了。
其他的底层宗室,江瀚则是分了些粮食田地出去,让他们自给自足。
能够有幸被吊死的,都是城里的王爷和高官们。
江瀚还专门下令,把这群人全都挂到了南熏门的城楼之上,一字排开。
这里人流往来最大,他要让所有进出银川的百姓好好瞻仰一番。
公审完后,赵胜马不停蹄便在城中搜集工匠,他要替新入伙的士卒们打制甲胄军械。
而江瀚则忙着整编军队,调整编制。
经过这场大清洗,江瀚的麾下,现在已经聚集了足足八千多人。
八千战兵,已经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军镇的所有机动兵力了。
如此庞大的队伍,要是再像以前一样,由江瀚一个人直接指挥,就有些吃力了。
他必须把自己的嫡系都提拔上来,牢牢掌控住麾下军队。
按照边军的传统编制,江瀚把八千人,正式分成了前、中、左、右四个营。
邵勇、李老歪,董二柱三人,被同时提拔为参将,各领一营。
每营两千人,下设千总两名,把总四名,哨长若干。
之前立功的曹二、洪明等人,都被提拔到了千总的职位上,成为了各营的中坚力量。
中军两千人,则是由江瀚亲自统领,参照总兵标营。
调整完编制后,江瀚打算在银川修养一段时间,他现在不仅需要补充军械甲胄,而且还要操练士卒。
甘肃镇和宁夏镇的降兵,以前大多都是墩军出身。
这帮人生活条件艰苦,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虽然他们的战斗意志很不错,但是论身体素质和战斗力,比起营兵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各镇总兵麾下的营兵,都是各处遴选出来的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要是朝廷的营兵个个都能吃饱喝足,恐怕江瀚早就被剿灭在陕北某个不知名的山沟里了。
银川城内缴获的粮草肉食不算少,江瀚打算把这帮降兵好好养一养,然后紧急训练一阵。
江瀚很清楚,自己打下银川,覆灭庆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