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笔银子他不是出不起,只是做生意的人,一分一毫都要算清楚,所谓能省一点是一点。
若灯用琉璃灯,难免超预算,这笔钱他得从别的地方留出来才好。
哪怕曾经立下宏愿,要剑指“三大楼”,但秦夏打骨子里瞧不上那三家撑着纸醉金迷的壳子,却连基本的吃食都做不好吃的行径。
他埋头写字,身边的小哥儿却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虞九阙从藏在多宝架之后的暗格里,取出了一只匣子,推到秦夏面前。
“这些都给你。”
秦夏不明所以地打开匣子。
好家伙,里面居然是一叠银票。
有一百两一张的,也有五十两一张的,粗略一看,怕是也有小一千两。
“这些是?”
他以为虞九阙领的俸禄和得的赏赐,都是入府中公账的,不然这偌大的府邸靠什么来养?
虞九阙朝他眨了眨眼。
“这是我这些年攒的私房钱。”
生怕秦夏误会,他补充道:“你放心,我从没收过旁人的孝敬,这些都是我过去使了本钱,借着有些门道,倒换来去生了些利。”
他同秦夏讲,自己过去是怎么赚钱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赚取差价。
市面上的各色物什,价钱皆都是应时而变,除了盐铁乃朝廷专营,波动最厉害的往往是吃、穿两样。
吃就是粮食,穿就是各类布匹织物,以及制成它们的原料:丝、棉、麻等。
虞九阙一早就在物色能令钱生钱的法子了,靠内侍那点俸禄,实在是没有盼头。
他是能在宫内行走的人,纵然最初身份不显,但多少漏出一点无伤大雅的消息给宫外的商贾、牙人等,也足够他们嗅一嗅风向,继而投桃报李。
这群人深知哪里有挣钱的路子,比如何地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就迅速买入,再用船运去粮食歉收而粮价上浮的地方,一来二去,银子就来了。
虞九阙不用出面,只需拿点本钱出来,到日子回收。
他就是靠这个法子,攒了第一笔小金库。
再往后,钱生钱,利滚利,路子就更广了。
“攒了这么多年,舍得都给我?若是我给你花光了呢?”
他看着匣子里的银票,都出自分号最多的大通钱庄,上面标记着年份,最早的一张,票面都微微泛黄了。
透过这些纸页,仿佛能窥见虞九阙在宫里的十数载岁月。
虞九阙毫不在意。
“我的人都是你的,何况银票。”
他过去挣钱、攒钱,是为了日后出宫能买一个小院,买两个下仆,好给自己养老送终。
现在他有了秦夏,就有了家,这些钱给谁用,花在何处,又何需在意。
“等你花完了,我再去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