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办法,就是迭起比对方更厚的“金身”。
最好的招数,就是裹挟民意。
一旦塑造出充分的“爱国形象”,几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像遇到一个暂时敌不过的BOSS,要怎么解决。
无非是练级增强自身,再找到对方的弱点,随后一举拿下。
他之前所做的,就是“练级”。
吃完饭,休息一夜。
第二天中午,姜纹是头一个给他来电话的。
“牛逼!”
“怎么了?”
“你的采访,说的很好。”姜导是个直爽人。
“您也爱看《南京南京》?”
“我没看过,小日本的事放一边,我只是觉得你敢大胆表露态度,在你们这一辈演员中,是这个!”
姜纹与一般民众对鬼子的看法不同,毕竟他可是拍过《鬼子来了》的。
在他眼里,岛国不光是敌人,还是个强劲且有优点的敌人。
当年在中戏,他也和不少岛国留学生一同把酒言欢,交流频繁。
这些人聪明,随和,很文明。
但姜纹认为,这些聪明,文明的留学生,一旦把他们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他们也会成为南京那些刽子手。
这就是岛国人的两面性,和《菊与刀》中的观点一致。
这个民族的性格非常极端,经常会在短时间内切换,或者同时间拥有两种完全不同性格。
从一衣带水的邻邦,到军国主义的战争狂魔,都是同一个人。
所谓的扭曲和变态,也是这么来的。
明明是无法自洽的两种人格,却糅杂在了一个躯体中,能不变态嘛。
在姜纹的观点中,岛国人从来没变过,无论是百十年前的法西斯,还是如今的现代发达国家,岛国一直是那个岛国。
这货的思维模式,从来就和常人不同。
比如他给大女儿取名姜一郎。
可他还有俩儿子呢,一个叫姜太郎,老二叫姜次郎。
就这俩名字被骂惨了,说姜纹崇拜岛国。
其实无论太郎,次郎,大郎,二郎,这都是华夏称呼,只不过被岛国学去了。
在华夏古代一直有这种称呼。
《开封府状》中有记载“太郎十岁,郓王长子”。